热点

您正在访问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,工业互联网标识前缀:

88.118.97567 前往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平台查询

安徽巢湖:“院坝守望”编织养老幸福网

发布日期:2025-05-28

巢湖市坝镇石塘行政村杨岗自然村的74岁独居视障人士刘成峰,每天早晨都会迎来一位特殊的“访客”。当网格员王成莲的脚步声在门口响起,“开门约定”便拉开了新一天的温情篇章。


连日来,巢湖市坝镇充分借鉴并推广“窗帘之约”经验做法,结合自身实际情况,以网格为单元,以需求为导向,将“窗帘之约”转化为更适配乡土生活的“开门约定”,用心用情解决特殊群体急难愁盼问题,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能力。


双向约定体现责任守护


“大伯,你热不热,要不要我帮你把电风扇打开?”


“是成莲来了啊,我不热的。”


这样短短几分钟的日常对话,让刘成峰老人非常温暖。


除了每日上门探视,王成莲还经常去帮老人打扫卫生;村卫生室的村医王邦伍也会每周上门,测量血压、询问身体情况、指导用药……在老人家客厅天花板上,还装着一个烟感报警器,探测到异常时会蜂鸣报警,并且自动给网格员发信息、打电话。


“我虽然一个人住,眼睛看不见、行动也不方便,但是每天都有人上门,我觉得很安心。”刘成峰老人说。


“村里共有5位老人是我的帮扶对象,我跟老人有个‘开门约定’,大门打开代表他们一切正常,大门关上说明‘有情况’。”王成莲告诉记者,多数时候老人们早上起来就会打开大门,大门没开时,王成莲就格外注意。


“发现门是关的,我就在外面喊他们,直到他们开门;如果喊不开门,我就立刻找左邻右舍以及向村委会反映。”王成莲表示,“开门约定”是老人们对她的一种信任,不仅如此,每天晚上她还要再来看看,提醒老人关好门。


坝镇副镇长邢佳妮介绍,该镇前期共摸排出高龄老人、空巢老人、独居老人、残疾人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五大重点群体1217人,根据家庭照护、经济状况、健康状况逐一分析,最终确定37名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。镇里组建了“青鹰”志愿者队伍,14名志愿者分配至8个村居,和村志愿者、网格员一起进村入户,倾听服务对象心声,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。其中就包括“院坝守望”计划,由附近志愿者或网格员每日两访,早晚两次查看老人是否开门、关门,确保他们安全。


温情守护彰显党建温度


姥山村的肢残老人宛新保今年72岁,坐轮椅已超过20年。老伴患有糖尿病,只能做些轻便的活。在村委会的扶持下,老人在自家院子里养起了鸡、鹅。


“养的鸡、鹅如果出现反常情况,村委会带专家上门帮忙治;去年年底,还有几十只鸡没卖出去,村委会知道情况后,帮忙卖出去了20多只。”宛新保老人告诉记者,他的轮椅就是网格员送来的,拐杖坏了也是他们帮忙修好。


“我每天上下班经过老人家门口,他们有什么需要喊一声,我就停下来,能立即解决的就直接帮他们搞好,解决不了的就向村委会反映。”姥山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李娜说,村网格员、志愿者会经常上门打扫卫生、搬运东西,倾听老人心声。


湖东行政村塘埂自然村的魏正英老人今年93岁了,她日常行动不便,只能坐轮椅。“奶奶,这周我们送的是包子和汤圆,我们给您送到冰箱里。”湖东行政村的工作人员魏俊武来到老人家中,给老人送上食物和关怀。


image002


魏俊武与魏正英老人聊天。


“他们每周都送。有时候送米、面,有时候送包子、饺子。”魏正英老人开心地说。


记者了解到,坝镇结合各类政策、项目,主动帮助残疾老人申请轮椅等辅助器具、安装烟感报警器、进行适残化改造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,努力为残疾老人营造更加舒适、便捷的生活环境。


从清晨的“开门约定”到邻里间的温情守护,从智能安防设备安装到米面油送上灶头,坝镇以党建网格为经纬,让这场守护更具地域特色,更有温度温情。


“我们的守护之心始终如一,但守护的内容和形式因人而异。”邢佳妮表示,他们将会一如既往收集民意、优化服务方式,让守护真正落到实处。